开栏辞(jungleford如是说)

想开设这样一个小栏目,并非出于一时的兴起,事实上相关的念头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十年以上),却一直不敢下笔。原因无非是非科班出身,阅历太浅,修为根本不到家,随手剪刀浆糊弄一点经不起推敲的玩意糊弄,自然是很容易的,却未免贻笑大方,万一要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那更是罪过。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定位一直是:自娱自乐的后院菜地,主要是记录和整理,可能的话再有一点自己粗浅的分析和理解,深度一般不超出科普级别(有时争取能略微多那么一点点)。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这是起码的要求。

历史这门学科,看起来很大很大,其实又很小很小,毕竟宇宙之大,万物之浩瀚,现象之丰富,奥妙奇趣,无所不包,而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仅仅(或者说绝大部分)是在于生活在蓝色地球上的人类这样一种高等智慧生命所构成文明形态上面。与自然科学各分支不同的是,历史学(也可以说大多数社会科学分支)存在着一种“主客体同源性”,即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有共同的存在形式。翻译成人话:历史研究的是人类文明形态下的各个分支话题,而作为研究者本身也是人类,恰恰正生活在某个文明形态下的某一时段当中。这很有点数学当中“递归”的意思。这就产生了所谓“标准同一性”的问题:对自然科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从业人员往往有着普遍认同的一致的判断标准,这一标准不因从业者所在的地域、种族、阶层、人群而有变化,π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巴黎都会被认为是同一个确定的值,除了极少数伪科学和反科学意识形态的拥护者,这些标准一定是被所有人类所接受的。但是在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确并非总是如此,而历史学科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史论”之前,我们讨论的基点是基于“史实”,这个当然毋庸置疑,然而由谁来对“何为实”进行认定?谁才有终极裁决权?研究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供“证据”,即“史料”,有料就有三六九等——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原始的,有第一手的,有第二手的,有N手的……有了“料”自然就有不同的“解读”,从不同的“料”和不同的“解读”出发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史说”和“史论”,江湖就从此形成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研究者可能取得一致见解,也可能会有多种“说”和“论”并存的状况。“史实”本身是一个已发生的,唯一确定的客观存在,但是今人对其认识,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的终极裁决,而只能以各种相互之间不洽的“史说”“史论”的形式长期存在,这,大概也是这门学科的一种奇特魅力所在吧。

人、物、时、事——时间,乃是历史最为重要的载体,当你刚刚入门,面对错综纷繁却无从寻找头绪时,抓住时间作为线索,通常来说是一条比较合适的路径。在以时间轴为基础的工具体系里,我们经常会找几本年表作为伴手(对于某个具体人物而言则是年谱)。所以说《史记》纪家传虽然庞大,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她的精华却浓缩于《表》中。在这门学科的诸多领域和分支中,沿革史大概是长得最像历史学正宗的一支了。沿革沿革,沿,继也;革,除也。沿革史以动态形式完整解析了一个“历史对象”的“前世今生”,包括但不限于:时代、事件、人物、组织、区域、制度……等等。在当今许多流行的语言和概念,很多人经常搞不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它的过去是什么样子,可能并没有去太多地关心,以至于许多完全错谬离题千里的东西反倒成了今天不少人思维当中的“理所当然”。一个小小的例子,如果有心者注意考察近三四十年内地影视文化,一定能感受到古装剧(其中一部分还是挂着历史正剧招牌)的大趋势是离史实已经越来越远的现实,并且是出品时间越近的剧越不像(是不是有点像顾颉刚“层累说”的意思?呵呵),通常来说剧组都是要聘请专业顾问对剧本道具等进行一些最起码的把关的,但是最终效果却往往难以体现出这种把关的质量,比方说某个特定朝代的官职及其称谓,这一具体元素即具有强烈的时代沿革特征,有些出现的早,有些出现的晚,有些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但是含义却完全不同,但是到了片子里却完全乱了套。对于相关知识有所涉猎的观众可能看过也就一笑了之,但是对于更多不太了解的观众,特别是片子要是走红,这些“低级错误”就有可能转化成了很多人以后的“历史常识”,以后要是看到比较贴近原貌的文艺作品,反而会理解不能。所以我觉得如果能有一种相对通俗的方式把一个历史对象的前世今生记录并表现出来,可能会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我开设这个小栏目的一点初衷。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呢?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图解”这种形式。在传统的工具体系内,我们早已有了像年表年谱这样东西,而且无论浏览还是检索,用起来也都比较称手。不过有些历史对象一旦展开来看它的沿革,在线性的纵向时间轴上又叠加了相当复杂的横向联系,所以有时候表格这种形式就不一定看得相当清楚。最早的冲动起源于十三年前,也就是2008年那个夏天,当时还是常年混迹于BBS论坛的年纪(虽然彼时BBS已经衰落了),在水木社区(前身即大陆知名校内BBS“水木清华”)的中国近现代史版(Modern_CHN版)有网友提了个和知乎上这个问题差不多的话题:红军各支部队的演变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当年也是难得比较闲,趁手上还有几本官方战史的电子书(当时还没有详细的单位沿革和序列表这样的大杀器),就系统翻阅了一下,边翻边做笔记,翻了几天忽然意识到这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确实难以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要是有张图该多好啊“——这样一个声音就在头脑里徘徊了好几天。

我想象当中的沿革路线图应该是这样一副模样:首先它和年表长得有点像,从上往下以时间为纵轴。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很多种类的年表,像史记里面的表格型年表只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就是时间轴型年表,这种类型更加直观一些,中华书局的好几个版本的年表都是采用的时间轴型。

这三本我手头都有,当作手册还是比较方便的。由于书本装帧的缘故,这类年表的时间轴一般是横轴,读者能够左右翻页。我想做的是电子版的路线图,多数用户习惯是用鼠标滚轮上下翻页,所以纵向的时间轴在这里会更合理一些。然后,路线图要能比较清楚地展现单位之间的沿革关系,这个就有点像工程设计当中的流程图。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约定了图例中的若干符号,按照这套“自创”的规则开始画《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沿革路线图》的最初版本。考虑到水木BBS的多数用户(特别是老用户)习惯用基于telnet的term方式刷站,我最后决定用纯字符的方式制作这张沿革路线图,但是字符图表也有很多不便:水木term界面一个帖子每行大概只能容纳80个ASCII字符,这样就极大限制了所能表达的内容,所以最初的这版路线图里我只能竭尽所能利用每一个字符的空间,饶是如此,整张图也只能勉强放下主要单位的主要历史而已。

字符版路线图如果单纯只算制作时间的话,印象中大概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在近现代史版贴出来以后,有网友期待能继续补全,我虽然口头上答应不会烂尾,但是真要开工起来却也不是那么简单一件事,以至于这个坑由此搁着就十几年还没有填上,当成了自己的“有生之年系列”之一。去年疫情期间,稍微多了一点在家时间,又重新想起了这件往事,这十几年间略微多看了几本书,再又重新审视自己这件十几年前不成熟的粗糙作品,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不少问题和错梳,遂决心重画此图。

前些年在知乎上关注了“历史⑨课”这个专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几位答主以“逐帧历史地图”的形式解说各种历史对象,这种形式非常有价值,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前所述,时间是历史最重要的载体,历史⑨课即抓住了这一线索:以地图展示空间,以序列展示时间。随着近几年网络视频日益走热,B站也陆续有up主以相似的形式进行历史科普,如制作两晋南北朝系列长篇视频的up主“安州牧”。和⑨课的 “逐帧历史地图” 相比,视频显然是一个更加合适的时间轴载体,这是播放器自身的天然属性,但是两者也各有所长:做视频的通常需要放弃一些地图细节,重在解释趋势和走势;而历史地图更注重细节,对于想要再做稍微深入一些了解的朋友更有帮助一些。既然地图这一领域已有如此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网友在不断地努力输出,我也就不再打算在这一形式和方向上进行尝试,满足于做一个“伸手党”即可 ╮( ̄▽ ̄”)╭ 而多年前的那一次无知无畏的冲动所留下的那个不成熟作品,倒是让我对路线图这样一种形式有了更有趣的遐想:当年那个小作品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头,一个引子,历史话题中有着许许多多可以用类似方式表达的东西(如前所述,包括但不限于:时代、事件、人物、组织、区域、制度……等等 )。

我于是想到了一个能够落实的切入点——沿革史。

我认为这个专栏应该会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有开头,但是不一定有结尾。由于个人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原因,我可能并不会把最主要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这个小栏目上,这个栏目也不是为了赶工,完全没有绩效压力,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感兴趣的记录,但是一旦要做,就一定会认真地做下去,所以读者将来可能会发现本栏目的特点就是:一次出货的内容可能会很大,但是出货的频率可能极低,也许一年也未必见得能有一更 _(:з」∠)_

言尽于此,就让我们这个专栏从第一个系列开始吧——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沿革路线图(1927~1953)》